作者:李珈琳
乔治熊熊熊_,本名熊子骁,清华大学2023级博士生,他是全网粉丝超过160万的自媒体博主,同时也是一家MCN公司的创始人之一。
熊子骁身上有许许多多的标签:西交大少年班、最强大脑第五季选手、19岁的清华直博生......但这些标签都无法构成一个完整的“熊子骁”。日常生活简单,甚至称得上枯燥;面对科研和考试焦虑得睡不着觉;在负面评论中发现自己也不是那么无所不能、所向披靡......他是传统意义上的“天之骄子”,也是一个怀着理想主义的“普通人”。
以下是熊子骁的故事。
在少年班的“最强大脑”
熊子骁刚刚结束了一场足球赛。他满头大汗地站在场边平缓呼吸,脚上传来被人蹬踏后的痛感,但他的心情仍然非常雀跃,因为这是他第一次跟西安交大北京校友队踢球,在第一次便送出了一次助攻。
展开剩余91%熊子骁,安徽铜陵人。14岁时,他经过层层选拔,从五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,考入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,成为世人眼中的“天才少年”,从此坐上人生的高速列车。
少年班的学习分为两个阶段,先是两年的预科生活,再到四年的大学本科。预科的第一年,熊子骁和同学们去了苏州的一所高中学习。和普通高中很不一样,少年班不仅没有作业,还有很多有趣的课程设置,比如去太湖中间的小岛上观察星象、去隔壁国际学校找几个外国人合影等。
在苏州的这一年,熊子骁还参加了一档科学竞技真人秀——《最强大脑》。
《最强大脑》第五季节目画面
当时节目组听说苏州有一群少年班学生后,就抱了七八套卷子来找他们考试,考生需要在二十分钟内完成。通过第一轮选拔后,熊子骁被邀请到电视台面试,考察上镜形象和谈吐的同时,也更深入地考察各维度能力。两轮下来,熊子骁考了高分,想着南京路也不远,就去了,一路走到第十五名。
《最强大脑》第五季节目画面
在熊子骁的记忆里,这是他在少年班最快乐的一年。然而,少年时代也不总是无忧无虑的。很多人十八岁上大一才会经历的,熊子骁十五岁就经历了:“那时候年纪很小,离开家又特别早,所以在那里你会觉得有迷失。不同地区的教育环境其实差别挺大的,我们那时候十四五岁,有的孩子能和外国人无障碍交流、有的孩子已经在编程竞赛上拿过许多奖了,而我甚至都不知道编程是什么。所以会有些迷茫,也会有些落差。”在这样的环境里,要强的熊子骁花了一些时间接受每个人基础不同,然后开始自学编程和英语,努力补齐不足。
可见,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。在朋辈压力的推动下,熊子骁也不由自主地向身边优秀的同学看齐,这种适应与追赶的过程,其实是一种很好的自我成长方式。
读博是一场“赌博”
当被问到为什么选择清华直博,熊子骁敏锐地将这个问题拆解为二:为什么选择清华?为什么选择直博?前者自然是人往高处走,想去更高的平台深造。而选择直博,则属于一种探索阶段的延迟决策策略——“十九岁的时候还没想好自己要做什么,于是决定继续读书。”
以学术为志业,从来不是一条轻松的光明大道。著名社会学家韦伯曾明确地告诫年轻人,“学术生涯是一场鲁莽的赌博。”在韦伯看来,选择学术作为物质意义上的职业,对于刚刚步入学术领域的年轻学者而言,无异于一场与挫败和平庸感不断打交道的战斗,需要在无尽的煎熬中获得历练。
豆瓣有个小组叫“博士互助组——今天你毕业了吗”,九万多名“学术小天才”在里面分享自己的愿与愁。
熊子骁坦言自己也有恐惧和焦虑:“博资考(博士资格考试)之前某一天,我凌晨两点多就上床了,但因为一直在焦虑,直到早上六七点我都没睡着。那种感觉是,我闭着眼睛就开始天旋地转,对整个博士生涯有一些恐惧。”
面对汹涌如潮水的压力,熊子骁的排解方式是踢足球。
早在西安交通大学时,他就已经是院足球队的队长。来到清华之后,他加入经管学院男子足球队,同时成为女子足球队的助教。虽然因为课业和工作的缘故,熊子骁能踢球的时间没有以前那么多了,但只要有机会,他都会过把球瘾。
毕竟绿茵场上,一切烦恼都会随汗水被短暂蒸发,世界再大也只剩脚下的这颗球。
穿越每个时代,健康、快乐、顺利地按时毕业,也许都是对一个博士生最好的祝福。熊子骁当前的目标,也不外如是。
自媒体的意义
自媒体博主,是熊子骁的另一个身份。
熊子骁的自媒体账号
和很多博主一样,熊子骁一开始只是单纯地想要分享照片和生活,不料却意外走红。可误打误撞地进入自媒体的世界后,熊子骁发现这条路铺满了锋利的石子。他坦言,最初面对负面评论时,自我认知也经历过打碎和重建。
小时候,他对自己有着近乎苛刻的完美要求,就连考试成绩没达到九十五分都难以接受:“我对自己的想象是我是一个特别厉害,特别了不起,从品德到外表到所有一切都很完美的人。但是后来发现我完全不是。”网络世界就像是思想的跑马场,说话的人是马,但缰绳永远握在聆听者手中。
这一次,熊子骁松开了缰绳,选择坦然面对。其实他并不喜欢被人随意评价,尤其是来自那些对他一无所知的人。但他说自己在批评中找到了有价值的反馈:“我听进去了,我为什么不听进去?我记得有人说我蹭清华热度,我觉得很有道理。”以前熊子骁的频道有个叫“02清华读博碎碎念”的系列视频,更新了几十期,听到这个评价后他立马改了,从此不再提及。
成为百万博主后,熊子骁更希望观众因他的内容而来,而非单纯因为“清华博士”这个身份。
他认为,标签可以吸引关注,却不足以维系观众的长久兴趣:“如果我要长期做好自媒体,就需要稳定地为观众提供情绪价值。”对熊子骁来说,去标签化的过程是一种对个人主体性的回归,他希望自己能给观众展示自己日常生活的真实样貌,提供更有意义的陪伴和价值。
而这正是熊子骁心中做自媒体的本质——为观众提供情绪价值,然后被观众反哺,互相汲取力量。
今年九月份,熊子骁刚过了他的二十二岁生日。他收到了几百封粉丝寄来的信件,有些甚至是长达十几页的手写信。信件的寄出者有比他年轻的,也有比他年长许多的。在信中,他们或述说最近的困扰,或传达自己是如何被视频激励的,将“熊博士”当成最安心的树洞,完成情感寄托。这几百封来信,熊子骁全部读完了,能找到地址的他都尽量回了信。
收到回信的粉丝的微博博文
“我的生活特别简单,因为我在校外住,每天起床、洗脸、背上书包去上课或去看论文。闲着没事了就举起手机自拍,说几句话。然后自己去吃饭,自己去健身,自己去踢球,回家剪视频、洗澡、睡觉。但当我看到他们写的信时,我就能意识到这个事情是很有意义的。我看到他们在低谷中因为看了我的视频而感动,甚至流泪,那一刻你会感到一种力量。”
一位粉丝的微博博文
其实熊子骁希望通过账号传递的东西很简单:展示真实的自己,并分享他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和态度。他的MBTI(十六型人格测试)结果是ENFP,也就是大家口中的“快乐小狗”,一种富有热情并善于激励他人的人格。这种性格也使得他能够共情粉丝的情绪,理解他们对生活的情感需求。熊子骁并没有给账号设定太远大的规划,只想通过真实的分享,让观众了解他和他的生活,这样就足够了。
一个创业者的抱负
熊子骁有几个偶像,小时候喜欢楚子航,一个默默无闻地拯救了世界的强者;朋友圈背景是梅西,赞叹他闷着头做事的精神,同时对自己的妻子非常专情;现在视雷军为榜样,学习他的互联网思维,并希望成为像他那样的企业家。
事实上,成为企业家并不只是熊子骁的一个空想,而是已经迈出第一步的实际。
去年,熊子骁和一个广告公司的朋友合伙开了一家MCN公司,现在已经有十几个员工,在各大平台共签约超过三十位校园类自媒体博主。在他看来,网红经济的本质是影响力经济,而影响力无处不在。无论是商业、政府事务还是个人,影响力都是传递理念和信息的关键工具。网红,或称网络意见领袖,作为影响力经济中的催化剂,若能善加利用这种影响力,便有能力推动正向价值观的传播和社会改良。
作为“乔治熊熊熊_”,熊子骁希望向社会传达出“年轻、多元、新青年”的价值观,鼓励大家跳出内卷和内耗,积极探索世间万事万物。“我觉得自己是个理想主义者,做这件事(通过视频传递正向价值观),会让我觉得自己在做正义的、正确的事情。”
理想主义者的高歌
和熊子骁的采访,是在国庆假期期间进行的。彼时熊子骁先是回了一趟西安,见了自己的少年班朋友,然后又回到安徽铜陵的家。在他的朋友圈置顶里,无论是新发还是旧闻,都充斥着故地和故人的印记。
十五岁的熊子骁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,觉得自己拥有英雄的侠肝义胆和热心肠,如果有人遇到困难,他一定不会坐视不理。二十二岁的熊子骁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,自己做什么事都希望有一个好的目的在,给他人情绪支持也好,传达积极的想法也罢。恍惚间我们总能看到那个十四五岁的“熊少侠”,仍然住在这具二十二岁青年的躯壳里。
这何尝不是一个高举理想主义旗帜的少年,提刀“拯救”世界的故事呢?是,人总要做点正义的、正确的事情。
“清溪奔快,不管青山碍。”行则将至。
【版权声明】本文原载于“人文清华讲坛”,出于信息分享目的转载。相关权利归原作者及原平台所有,若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发布于:天津市智慧优配-配资平台炒股-券商配资-股票配资平台查询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