聚光灯下,她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,而非身材的毫厘之争。
近日,两则体育新闻撞入眼帘,令人思绪万千。其一是暨南大学开学典礼上,年仅18岁的全红婵作为新生代表发言,却因身形变化遭遇非议;另一边,陈芋汐一张日常训练自拍,意外走红网络。一时间,关于两人身材、状态的比较甚嚣尘上,仿佛一场无硝烟的“战争”。
陈芋汐的训练照,尽显运动员的力与美。一件普通的训练背心,勾勒出她紧致的腰腹线条,手腕上一块浅褐色的老茧尤为醒目——那是跳板经年累月摩擦的痕迹,是她日复一日刻苦训练的勋章。据跳水队的朋友透露,照片拍摄于高强度集训之后,这是运动员为接下来的比赛储备能量的正常状态。
展开剩余77%然而,这张本应传递体育精神的照片,却被一些人别有用心地解读,甚至与全红婵在暨大开学典礼上的照片拼凑在一起,营造出一种“陈芋汐完胜”的假象。更有甚者,声称她“总算熬出头了”。这种论调,令人费解。全红婵的身材变化,真的仅仅是“不自律”吗?
时间回溯到9月13日,暨南大学开学典礼现场。全红婵身着朴素的T恤,未施粉黛,简单地扎着马尾,略显青涩。当她回忆起训练的艰辛,提到“膝盖摔得青紫也不敢停”时,下意识地摸了摸腿弯——这个不经意的小动作,暴露了她常年跳水留下的职业习惯。然而,评论区中,祝福之声寥寥,质疑之声却不绝于耳:“怎么变壮了?”“还能跳好水花吗?” 仿佛一夜之间,人们忘记了曾经对她瘦弱身躯的怜惜,忘记了“多给她补营养”的殷切期盼。
“跳水皇后”高敏的经历或许能解答这份疑惑。她在17岁时身高猛增,正值运动员最难熬的“发育关”。再加上伤病困扰,体重增加,状态下滑,形成恶性循环。高敏曾坦言,受伤和体重增加对于跳水运动员来说,无疑是雪上加霜。如今看来,那些对全红婵身材的质疑,是否显得有些苛刻,甚至是不专业?
陈芋汐的成功,同样离不开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。5岁开始,她便与泳池结缘,每天跳水高达500次,手腕被跳板磨出厚厚的茧子。12岁时,为了攻克一个高难度动作,她曾连续一个月每天加练3小时,膝盖摔得伤痕累累也从未放弃。凭借着这份毅力,她斩获了四届世锦赛冠军。然而,即便如此,她也曾遭受过“全红婵不在就捡漏”、“有后台”等无端指责,最终不堪重负,关闭了社交评论区,只能在采访中无奈地表示“只能靠训练躲过去”。
我们为何总是盯着冠军们的身材,却忽视了他们手腕上的厚茧、腿上的旧伤?为何总是试图将两位为国争光的运动员推向对立面?前不久,官方重拳打击网络暴力,整治网络谣言,难道还不足以警醒我们,舆论场应有的秩序和底线吗?
陈芋汐的坚持值得我们喝彩,全红婵的成长更需要我们包容。她们的舞台是波光粼粼的跳水池,而不是舆论的放大镜下。未来的路还很长,与其在身材上斤斤计较,不如静待她们在赛场上绽放光芒。真正的胜利,永远是用精彩的水花来定义的。
"
发布于:江西省智慧优配-配资平台炒股-券商配资-股票配资平台查询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